那個打造了谷歌自動駕駛的人要做在線教育了

 20151112    新浪科技

或許你沒有聽說過Udacity的名字,但是你應該知道將徹底改變?nèi)藗兂鲂蟹绞降?/span>Google無人車。它們的共同點就是,背后都站著一個叫做Sebastian Thrun的男人。
Sebastian Thrun最早是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的教授,他后來加入Google創(chuàng)辦了Google X實驗室,領導了Google無人車、Google智能眼鏡等多項“登月計劃”;后來又決定全職投入到自己創(chuàng)辦的在線教育網(wǎng)站Udacity中來,希望可以打破原來的教育方式,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用很低的成本變成“終身學習者”,推進職業(yè)化培訓的發(fā)展。
而在今天,Udacity今天宣布:他們從貝塔斯曼、Google Ventures等手中新融了1.05億美元,公司的估值達到了11億美元,正式加入獨角獸行列。
那么Udacity究竟和其他在校教育網(wǎng)站,比如同是斯坦福教授吳恩達創(chuàng)辦的Coursera,有什么不一樣呢?
最開始,Udacity也是和大學合作,把大學的課程錄制好放到網(wǎng)站上來,讓更多人可以遠程參與到這些美國頂尖大學的課程中,但是,Thrun發(fā)現(xiàn),很少人能夠完成這些課程,而且即使“畢業(yè)”了,也難以得到真正得到公司認可。
Thrun畢竟是在Google搞了這么久的項目研發(fā),他發(fā)現(xiàn)不止Google,整個硅谷對IT專業(yè)人員的需求都非常大,但高質(zhì)量、低成本的培訓機會非常少,于是他為Udacity找到了一條新的路:從大學的基礎教育,轉(zhuǎn)向職業(yè)培訓平臺。
Udacity開始和硅谷的科技巨頭們,比如FacebookGoogle、微軟等合作,推出了“納米學位”(nanodegrees)。不僅有視頻,還有自己的學習管理系統(tǒng)、編程接口、論壇和考核機制等等,只要學員們學完課程,并且通過第三方考核者的考核,就可以拿到“學位”。
這個模式一下子促成了Udacity的爆發(fā):
一方面,這些公司會付費參與到課程設置中,提供教材、導師和資金,推出諸如“Android程序開發(fā)”、“數(shù)據(jù)分析入門”、“A/B測試”、“機器學習”等車程,甚至派出明星講師教課,比如我們YouTube 創(chuàng)辦人陳士駿等,以獲得合格的員工;學員也樂于支付費用,因為他們不僅學到了技能,而且如果通過最終的審核,就可以獲得這些公司承認的“學位”,有機會獲得面試(據(jù)說已經(jīng)有一些學員在Google找到了工作);而對于Udacity來說,不僅找到了盈利模式,收入每個月增長了30%開始盈利,而且學員的課程完成率暴增——在早期的大學課程里,只有2%的人會完成這些系列,但是有了“納米學位”,后續(xù)的反饋、輔導和認證機制,完成度據(jù)說上了90%。
現(xiàn)在Udacity的國際版課程是200美元一個月,一個課程通常會持續(xù)4-12個月不等,雖然時間靈活,但是一周最少要保證10個小時的學習時間。雖然價格不便宜,但是它也想出了很多激勵機制:有的課程,只要你可以在12個月內(nèi)順利畢業(yè),它就會退回一半的學費。
是不是馬上就想打開來試試?不過,由于它的教學視頻都托管在YouTube上,所以到了國內(nèi)……你懂的。
但根據(jù)PingWest品玩獲得的消息:Udacity的上海團隊已經(jīng)在兩個月前成立,正忙著公司注冊和本地化服務,隨著這輪資金的到賬,或許到今年年底明年年初,中國用戶們就可以不翻墻地在Udacity上學習YouTube 創(chuàng)辦人陳士駿、孵化器Y Combinator合伙人Aaron HarrisKevin Hale等明星講師開授的課程了。
就在前不久的TechCrunch北京大會上,我們和Udacity的亞洲負責人沈昱聊了聊。沈昱透露,即使是在此前只能翻墻使用的情況下,中國仍然是Udacity學生數(shù)量排名前十的市場,所以他們越發(fā)加快了進入中國的步伐。
沈昱說,Udacity兩個月前在上海成立了專門的團隊,負責公司落地中國的一系列動作,包括公司在中國的注冊、本地化服務的上線等等??偠灾M甑啄瓿跤锌梢酝瓿烧n程在本地的上線,也就是說,“以后看Udacity不用再翻墻了。”沈昱說,整個Udacity的完整體驗都會逐漸在中國落地,包括項目基礎、Udacity特有的第三方“審核(Review)”機制等等,在中國,他們也會找有專業(yè)的人來擔任“畢業(yè)考官”。在她看來,Udacity并非要代替大學,而是對大學教育的一個很好補充和延伸。
 “在我看來,我們目前的傳統(tǒng)大學是不會被代替的。在大學里學了很多不同的東西、見到不同的人,這部分不會改變。但是大學畢業(yè)后呢?教育是Lifelong的。而且,我們改變的部分是大學的‘強制性’,比如你一定要按照學期節(jié)奏來學習、即使不喜歡也得學完等等。如果你對專業(yè)完全沒有興趣,為什么不能早就改變?工作不是Straight Line,為什么學習就必須是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