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正能量:職業(yè)經(jīng)理人的養(yǎng)成》

  “正能量”的概念不難理解。人際交往、媒體傳播、職場環(huán)境,乃至一個人的獨處,都會傳遞能量,或為正,或為負。正能量會讓人變得更趨樂觀,更愿意積極的評價自我、看待他人、分析問題,更有可能讓他人與之相處時體會到“如沐春風”。非但如此,由于人的主觀性較強,善于發(fā)掘自我正能量的人,更容易形成積極性的自我暗示,這或多或少會增強任務執(zhí)行的動力。

  反之,釋放并陷于負能量不可自拔的人,則容易為悲觀、消極思維所左右,常常還敏感易怒,久而久之,職場路越走越窄,身邊的親友也與之保持安全距離??梢哉f,激勵職場人士修煉正能量、祛除負能量,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。

  思科前中國區(qū)總裁林正剛所著新書《正能量:職業(yè)經(jīng)理人的養(yǎng)成》出版后,很快走紅,分析起來,這要歸于兩方面原因。首先,“正能量”一詞近來突然走紅,特別是“7.21”北京雨災過后,不少媒體反復引導公眾關注雨災中的“正能量”元素、不要把視線都只投在對有關部門的批評上,使得恰好新上市的《正能量》一書可以分享“正能量”這個詞的熱度效應。其次,職場法則特別是職場新人、職業(yè)經(jīng)理人上位“秘訣”一直是圖書市場中的熱門題材,雖然這類圖書大多沒有什么新意,而且電視里、網(wǎng)絡上以及報刊副刊當中都能看到類似的經(jīng)驗介紹或段子薈萃,但是職場法則好說不好用,再加上讀者(白領)大多健忘,因而其總是處于不斷重復的探索學習之中。

  按照書中闡述的觀點(公開表達贊揚,私下提出批評),筆者應該對《正能量》這本書提出若干贊賞,除了前面提到的正能量效用之外,還可以圍繞書作者林正剛提出的核心觀點和部分案例進行引用闡發(fā),甚至不妨改寫李開復、王利芬、蔣錫培、何志毅等一眾名流推薦語中的原話——劇透一下,這就是財經(jīng)類、勵志類、生活類圖書書評的一般寫法,依樣畫葫蘆一點兒都不難……

  當然,《正能量》一書確有亮點。書的第一部分中,職場中人要樹立好的心態(tài)、解決焦慮的方法、遇到問題時不要找借口、注重與他人的溝通樹立求同存異的職場原則、企業(yè)中“后勤”部門要積極服務業(yè)務一線等觀點,都很值得職業(yè)經(jīng)理人、職場新人學習。書的第二部分是從管理者、組織(企業(yè))領導者的角度出發(fā),這部分的主題是如何讓組織中充滿正能量,林正剛據(jù)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且經(jīng)其管理實踐驗證過的觀點,比如,領導者不應做(制定或批準)沒有細化目標的計劃,企業(yè)要制定兼具激勵性和可實現(xiàn)性的銷售指標,管理者要與員工分享愿景,要注重企業(yè)文化團隊中的文化差異,在員工出現(xiàn)不合理行為時要首先檢查企業(yè)內部的工作機制是否不合理,等等。實際上,這些也是國外(主要是美國)一些大公司高管、高校學者、咨詢機構專家出版過的類似主題讀物提及過的,可謂“英雄所見略同”。

  盡管很可能會被人說成是“傳遞負能量”,但筆者還是認為,這本書相比市面上可以找到的其他一些同類讀物,無論是書作者提出的觀點、引述的案例的新穎度,還是書內容的可讀性,以及書中各章節(jié)、各篇之間所能形成的對照佐證,都只能打個“中”的分數(shù)。

  不知是否因為脫離職場新人的角色、處境已經(jīng)太久,林正剛在《正能量》一書第一部分的許多敘述都帶有說教意味,并且是不經(jīng)符合邏輯的求證而提出直接判斷。比如第2章,他自稱從事銷售工作20多年來,沒有感覺到銷售指標帶來的壓力,經(jīng)驗之一在于“假設這個指標是合理的”。這種說法的不靠譜程度如此明顯,以至于他本人都不得不在下一頁補充說道“這種心態(tài)是對是錯,我不想去評論,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做事的方式”……

  更突出的問題在于,為了強調“正能量”的重要性,書中多處都刻意貶低所謂的“負能量”,甚至還得出“多說好話不是壞事”等教條;舉出的例子是,醫(yī)院重病病人聽不得實情,更適宜用善意謊話使之保持求生的想法,這跟企業(yè)管理中的一般情況是匹配的嗎?

  同樣在第2章,林正剛稱,“很多年輕人常常抱怨職場環(huán)境不好,其實我認為職場環(huán)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心態(tài)……關鍵是你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(tài)去面對一個不太理想的環(huán)境,這個就是成功的秘訣”——為此舉出的例證居然是,網(wǎng)友所稱的某人“在公司里基本上什么都愿意做,別人叫他做什么都不抱怨,都很樂意去接受。后來這個人越來越成功……”

  《正能量》一書中引述的例證沒有可信、可查實的出處,上兩段其實已經(jīng)指出過了,書中還有被用來說明作者觀點的一些例子,帶有極端性,例如第1章的舉例,某名校高才生不會溝通導致只能做開關閥門的工作、造成嚴重的人才浪費。